1、记住一组数据:(1)截止2020年11月底,全国所有PPP项目约19万亿,其中,进行项目执行阶段约11万亿。所谓项目执行阶段是指通过采购阶段选定社会资本后,PPP项目协议正式签署完成后的阶段,该阶段标志着PPP项目进入了实质上的运行阶段。(2)全国PPP项目落地率稳中有升,2020年落地率稳定在68%~70%。(3)全国PPP项目中约90%的项目为政府付费项目或可行性缺口补助项目,且完全政府付费类项目的落地率约81.6%,远高于平均水平(这一数据间接佐证本轮PPP主要社会资本为施工承包商的结论)。

 

 

 

 

 

2、认清一个事实:很多“专家”各种场合阐述一个观点:哪里缺钱哪里用PPP模式,进而提出“江浙沪”不需要PPP的观点,甚至讲上海没有PPP项目。事实如何,请看下面数据:(1)华东地区PPP数量在全国最多,投资总额达4.7万亿。(2)浙江和广东均在第一梯队。(3)上海共有10个项目采用PPP项目。

 

 

 

 

3、行业分布:全国PPP项目仍然呈现总体集中态势,主要为交通运输、市政工程、片区开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旅游5类项目。考虑到项目实施机构填报时对项目行业类别理解有误以及各地行业主管部门有所区别,市政工程中水环境项目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类有所重叠,调整后可以分为三类:交通建设类(省道、国道、高速公路、铁路等)、环境治理类(污水处理、水环境保护、垃圾处理、危废处理等)和片区开发类。其中,片区开发类是本轮PPP推行过程中显著区别于以往的项目类型(严格意义上并非项目,而是项目集或项目群的概念),也是相关专家提出开发型PPP模式的核心类别。

 

 

4、回报机制:这也是本轮PPP争议最大的地方,到底是化债了还是增债了,或有到底有没有。使用者付费项目投资在所有PPP项目投资中仅占13.5%。

 

 

5、投资年限:总体上以10~30年为主,与财政部不低于10年合作期的相关约束规定有关。有超过50%的项目(6918个项目)合作期在11~20年,理论上合作期越长政府付费或补贴压力可以减少,但地方政府仍然倾向于十几年的合作年限,可见地方政府并不希望合作期过长。

 

 

6、合作方式:总体上以10~30年为主。(1)BOT方式独占鳌头,妄自猜测原因在于很多人并不知道PPP和BOT区别何在,也无心情去研究各种运作方式的实质性区别,姑且中庸选择BOT吧,总不会错的。(2)很遗憾地看到MC和O&M合计只有72个项目,大概率在于很多人并不理解这两种运作方式。(3)ROT是一种杂交的运作方式,千差万别,竟然有327个项目。(4)TOT+系列,有可能是打包项目吧。

 

 

转自微信公众号:PPP项目争端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