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在北京闭幕。

 

本次会议明确,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国务院可继续提前下达部分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

 

 

上述举措表明,四季度的弹药终于到位了,也拉开了中国经济反击的冲锋号。

 

第一重利好

增发1万亿国债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增发国债和2023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明确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0000亿元,作为特别国债管理。

 

全国财政赤字将由38800亿元增加到48800亿元,预计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此次增发的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今年拟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明年使用5000亿元。

 

10月25日,财政部副部长朱忠明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这次增发1万亿元国债的主要目的,是落实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的部署,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项目建设,是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的重要安排。

 

 

同时,朱忠明介绍说,国债资金投入使用后,客观上也会有利于带动国内需求,进一步巩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同时,虽然今年的赤字率有小幅提高,但我国政府的负债率仍处于合理区间,整体风险可控。

 

无疑,万亿增发国债用于灾后重建相关基建投资,且明确在今明两年使用,将推动当前经济更好恢复,也有助于2024年经济开好头。

 

同时,万亿增发国债也有助于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石英表示,中央财政增发国债,但具体资金使用全部都在地方,这有助于缓解地方财政收支压力,进一步优化了财政支出结构,也进一步优化了债务结构。

 

总体来说,在当前经济形势之下,增发国债和调整预算具有重要积极意义,地方经济发展迎重磅利好!

 

第二重利好

新增地方债“提前下达”

 

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还表决通过了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权国务院提前下达部分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决定,授权国务院在当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60%以内,提前下达下一年度部分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包括一般债务限额和专项债务限额),授权期限为决定公布之日至2027年12月31日。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由于2023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券规模为4.52万亿元(其中,一般债券为7200亿元,专项债券为3.8万亿元),今年底可以提前下达2024年新增地方债务限额最高可达2.71万亿元。

 

小贴士:为什么要“提前下达”?

 

为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中央对地方债采取限额管理,即设立举债“天花板”。这一限额在每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期间,由国务院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等因素确定,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

 

每年3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后,财政部将国务院批准的分地区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下达各地。其后,各地依照限额依法调整预算报同级人大常委会批准,这样才能开始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这一套债务限额层层下达流程下来,使得地方实际发债时间集中在下半年,影响了债券资金使用效率,影响积极财政政策效应发挥。

 

提前下达2024年额度,让新增地方债务资金尽快发挥效果,对于推动2024年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

 

财政部副部长朱忠明表示,建立健全提前下达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制度,可以指导地方加快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使用,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总体来说,充分发挥了提前下达制度对扩大政府投资、完善预算管理的积极作用。

 

 

《经济日报》发表评论称,推动部分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再次“提前下达”,传递出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加力提效,进一步发挥地方政府债券特别是专项债稳投资、稳增长信号。

 

总而言之,地方政府债券关系稳投资、稳增长,“提前下达”是必要之举,有助于更好保障重点项目资金需求,拉动有效投资。

 

综述

 

10月底的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增发万亿国债、提前下达2024年部分地方新增债务限额,积极财政政策多管齐下加力稳增长,无疑将进一步提振相关需求,推动我国四季度经济和明年一季度经济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