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存在着一根看不见的线。从地图上东北黑河到西南腾冲,画出一条呈45度角的直线,这就是著名的“胡焕庸线”。

 

在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地理发现中,它是仅次于测出珠峰高度排名第二的存在。单从实用角度看,它的意义要远高于遥不可及的珠穆朗玛峰。

 

“胡焕庸线”简洁而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基础国情。该线以西有着近60%的国土,养育的人口仅占中国人口总量的6%左右;该线以东有着约40%的国土面积,却养育着中国大约超过94%的人口。

 

1.jpg

 

建国70多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的40多年里,在中央层面都是按照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推进国家的整体发展。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较大,基于区域间资本要素流动还不够充分等原因,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存在不同步发展等问题。

 

2020年,中国实现全面脱贫;2021年,中央将“共同富裕”的目标正式提出作为今后15-30年的奋斗目标。在“共同富裕”目标下的区域发展战略与以往就有了显著的区别。

 

“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

 

2.jpg

 

“十四五”规划,以大战略运筹区域协调发展大棋局。广袤的神州大地上,正在写就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的大文章。基础设施建设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正在加快促进形成一个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01、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进展

 

伴随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各区域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显著。11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发布的《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指数报告(2020)》(下称“报告”)显示,2012-2020年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指数呈现持续上升的势头,“十三五”区域协调发展指数上升幅度较大。其中,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力量。

 

《报告》称,我国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日趋均衡,“十三五”是各地区基础设施通达程度进步较快的时期,2020年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指数为130.27。比如,6月25日开通的拉萨至林芝铁路,逐渐串联“世界屋脊”的高山峡谷,弥补了陆地运输的短板,带动一条条产业带崛起。目前,铁路已经成为西藏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2021年,长三角、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重大战略继续向纵深推进,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分别为12.8%、14.7%、11.5%、10.2%,主要指标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恢复势头良好。

 

3.jpg

 

02、中国区域发展绝对差距仍然较大

 

11月2日,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共同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9》指出,从区域维度看,东部高端要素聚集与中部和西部中低端要素扩散的“聚中有散”塑造崛起,人口、人才和产业在南方加速聚集而未向北方扩散的“只聚不散”形成分化。

 

业内专家指出,区域政策带有综合性,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强化区域政策与其它宏观政策的有效联动,尤其是国家财税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

 

4.jpg

 

03、基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先导

 

在中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国务院研究室信息司原司长 、专题调研组组长刘应杰认为,国家政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优惠政策、国家经济布局和产业政策、对口支援和帮扶协作政策等,极大地改善了各地区公共基础设施状况,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十四五”时期,伴随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对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将保持较大的支持力度。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在《人民日报》刊登文章称,要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支持力度,为要素跨地区流动、欠发达地区特色产品和资源对接大市场提供便利,增强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解决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一把“金钥匙”。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既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基于基础设施对于区域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国家重点投资的方向,其中诸多领域用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跟进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