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一词首次出现于2018年12月份的中央经济会议,2020年以来,国家战略多次部署新基建,明确新基建的定义与包含内容,加速推进新基建发展的进程。2021年两会落幕,透过“十四五”规划和2025远景目标可以发现,新基建将成为新战场、新风口。

 

 

 

随着对于“新基建”定义的进一步深化认识,并结合中共中央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发展司司长在2020年4月20日新闻发布会中明确,目前新基建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造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内容。

 

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未来,新基建未来可能产生的机会和融资需求,将集中在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这七大领域。

 

目前,发展新基建的关键点依旧是资金来自哪里、又能使用何种融资模式。

 

首先,基建主要投资来源主要可以分为国家预算资金、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利用外资和其他资金这五项。近年来,与基建相关的支出占一般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稳定在10%左右,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与土地成交价款增速的相关性较高。

 

其次,基建资金来源,主要可以分为土地出让金、银行贷款、非标、城投债这四项。

 

土地出让金,据资料显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安排的支出中,用于基建的部分不到20%,2019年估计这部分资金贡献的基建投资额约为1-1.5万亿左右。

 

银行贷款,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0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主要金融机构基础设施行业本外币中长期贷款新增了1.65万亿元,占当年全部新增本外币贷款的20%左右。考虑到2010年后政策对银行信贷投向基建领域的限制,这个比例可能进一步下滑了,假如按15%来算,那么2019年新增贷款中投向基建领域的规模约为2.5万亿。

 

非标,新增信托项目金额中投向基础产业的比例,2013年后受政策限制不断下滑,不过2019年以来又略有回升,目前占比大概在13%左右。委托贷款目前没有明确的投向行业数据,可以简单假定它与新增信托项目金额中投向基础产业的比例相同,也是13%。

 

城投债,2019年全年城投债净融资额为1.17万亿,2020年1-10月则大幅提升至1.56万亿元,明显较去年增加(不过城投债募集的资金并非所有都直接用于当年基建投资)。除了城投债之外,铁道债、发改委专项债以及基建行业内企业发行的信用债等,都可能成为基建的债券资金来源。

 

基础设施投资作为2021年政府工作的一项重点,且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层面首提“社会资本参与”,意义重大。新基建将成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重要发力点,中央经济会议多次强调“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综合专项债、PPP专项资金等方式助力新基建成长。业内专家认为,未来基建融资模式需要创新,将具体表现在REITs、PPP二级市场交易、基于数字化的PPP二级市场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