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元年,开启了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明确了发展思路,并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全面的工作要求。《纲要》指出,“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三个“新”,高度概括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新定位,描绘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壮阔蓝图。

 

新冠肺炎疫情(简称“疫情”)的爆发,既暴露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也凸显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板”。伴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党中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基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针对经济发展运行面临的新环境和新挑战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11.jpg

 

“锻长板”与“补短板”新阶段

 

2020年,中国经济发展交出一张令人满意的答卷,中国GDP超过100万亿元,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我们既要看到中国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也要意识到我们的不足之处,2020年中国人均GDP和GNP还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

 

近20年来,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随着中国的逐渐崛起,美国频繁对中国发动经济制裁,以确保自身的“世界霸权”地位。然而,疫情的全球蔓延加大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依赖。美国针对中国发起的“经济博弈”,无法阻挡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国际产业链紧密结合、交织在一起,全球各国已经处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

 

当前,我国发展仍然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们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更加重视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提出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旨在提升我国经济抵御外部风险挑战的能力,促进生产效益的提升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为了应对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补短板、锻长板”。“锻长板”是关键,“补短板”也必不可少。只有把“长板”锻铸得更强,才能打造国际竞争能力,掌握高质量发展的话语权;只有补齐“短板”,才能摆脱“卡脖子”的困境,拥有高质量发展的底气。“锻长板”与“补短板”齐头并进,产生源源不断的动能,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实现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

 

22.jpg

 

“锻长板”提高发展整体效能

 

“十四五”时期,我国要强化国内消费市场、全产业链体系、区域协调发展、数字中国、交通强国的顶层设计,让长板锻造得更强。“锻长板”意味着我国要以超大规模市场为依托建设我国现代产业体系,以地方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手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提高科技创新及相关仪器设备质量实现数字中国,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交通运输大国。

 

一是在强化国内市场中“锻长板”。依托经济体量、人口基数、统一市场等优势条件,我国具备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内需大市场,是我国的优势条件,也是参与全球竞争的新战略资源,更是全球化战略转型和创新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重点提出“要扩大农村消费、汽车消费、服务消费、‘两新一重’投资、新基建投资,挖掘内需潜力,优化内需水平”。通过供需端齐发力,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培育新消费增长极,同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我们才能进一步释放“新消费”的巨大潜力。

 

在稳定和扩大消费方面,《报告》重点指出要扩大服务消费、汽车消费、农村消费,运用好“互联网+”,推进线上线下更广更深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让居民能消费、愿消费。在这方面,上海专门设立了打响“上海购物”品牌,非常具有可借鉴性。

 

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报告》重点提到推进“两新一重”,要求惠及民生。其中,“新基建”兼顾“短期扩大有效需求”和“长期扩大有效供给”。今年政府工作将实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现代物流体系,同时今年政府投资将更多向惠及面广的民生项目倾斜。

 

二是在构建全产业链体系中“锻长板”。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把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作为重中之重,筑牢制造强国的根基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底盘。

 

从规划层面看,“十四五”产业规划的重点要聚焦地标性产业集群的建设,对可能产生重大投资机会的新兴领域和萌芽行业培育重大项目,要特别重视和做好高精尖产业规划研究,统筹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

 

三是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锻长板”。“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提到,“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从国际经验看,城市群都市圈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科学规律。尤其在城市化中后期,人口和产业聚集效应明显。中国城市群都市圈的时代已经到来,人口在持续向城市群集聚,未来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将来自城市群都市圈。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明确了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进一步确定了城市群和都市圈(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融合、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等未来建设发展的具体措施。

 

“城市群”的规划,尊重人口迁移聚集的基本规律和趋势,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经之路。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新基建”投资作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城市发展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的重要推动力,必然会加速新型城镇化由量变向质变转化。

 

《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政策,进一步拆除妨碍民间投资的各种藩篱,在更多领域让社会资本进得来、能发展、有作为。金融支持是区域协调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家鼓励社会资本方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抓好区域金融改革试验区试点。

 

四是在打造数字中国中“ 锻长板”。20世纪后期,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为基本特征的科技革命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未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产生于大数据、云技术、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终端等“新基建”领域。

 

《报告》指出,“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同时,《纲要》将“加快数字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作为独立篇章,提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数字经济重点产业,以及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能制造等十大数字应用场景,成为投资的新“风口”。

 

目前,国家已经发布了相关数字经济的指导战略和意见,各地方政府正在积极布局推进数字经济建设。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新基建”,提供了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主动位置。

 

五是在建设立体交通网中“锻长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0年发布的《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显示,截至2019年底,交通运输行业多项数据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在基础设施方面,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里程均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交通运输大国。

 

交通运输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国务院近期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对建设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作出顶层设计,从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综合交通枢纽系统、全球的运输网络四个方面,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纽带与支撑。

 

为了确保各交通专项资金支持交通发展,《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资金保障,建立完善与交通运输发展阶段特征相适应的资金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政策,构建形成效益增长与风险防控可持续发展的投资机制,健全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支持政策体系,支持各类金融机构依法合规为市场化运作的交通发展提供融资,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33.jpg

 

“补短板”解决“卡脖子”

 

2020年,华为、中兴等五家中国公司被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列入“不可信供应商名单”的事件,掀起了一轮关于解决技术“卡脖子”问题的讨论。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其实不仅出现在工业高新技术上,同时也出现在农业粮食种源上。中国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外国,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粮食等依赖进口,解决“卡脖子”难题需要提前部署。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纲要》紧紧抓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发展的重点任务,并作出了新部署,增强我国经济内驱动力。

 

第一,以科技创新“补短板”。近年来,我们已经将科技领域的缺口逐渐补上,包括在云计算技术、盾构机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北斗卫星技术等方面实现自主独立,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了国产化,并且能够达到国际水平甚至是超越最先进的水平。目前在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下,许多国家对中国进行了技术封锁,我们也要清晰看到,当前在工业、农业、科技等很多重要领域中,仍然遇到“卡脖子”的现象。

 

在《纲要》的“十四五”时期发展的重点任务中,坚持创新被放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被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重点突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对于量子信息、星际探测,以及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一些重大攻关项目,着力推动以创新引领发展。

 

第二,以乡村振兴“补短板”。“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提出,“全年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在1月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介绍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他表示,“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阶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和今后要重点抓好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四方面工作,在振兴乡村产业、建设农村人才队伍、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和促进城乡融合上下功夫,以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

 

产业创新依托金融服务创新让乡村振兴更具活力,国家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提倡差异化金融服务,引入社会资本,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

 

第三,以绿色生态“补短板”。绿色发展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方向。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色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更是为国内外广泛关注。

 

“十四五”时期,我国更加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减污降碳为主途径,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提倡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节能环保的空间格局,建设美丽中国。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推动经济“绿色复苏”已形成战略共识。绿色债券是近年来绿色金融领域大力发展的融资工具,它的出现正是源于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节流等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绿色债券作为实现绿色产业投融资的重要抓手,在中国迅速扩容,绿色金融也被列为金融创新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议题。中国已经跃升成为全球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

 

第四,以深化对外开放“补短板”。在世界经济格局多元化的局势下,贸易、服务和技术上的深度合作才能够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节约资源、加速各自的产业升级。《纲要》指出,“加快补齐对外开放短板,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报告》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在深化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我国主动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称RCEP)的正式签署,宣布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并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简称CPTPP),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第五,以加强民生福祉“补短板”。2021年2月,习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报告》进一步明确这一目标的重要性,要“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为推进共同富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势在必行。一方面,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容量,为减少财富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建立制度基础,切实增加民生福祉。另一方面,提高社会民生设施建设水平,包括教育、住房、就业、医疗、养老等多个领域的公共服务建设,促进人民全面发展。

 

44.jpg

 

政信金融疏通“双循环”,打造新发展格局

 

根据《纲要》,我国在“十四五”时期将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同时,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国内大循环方面,我国将进一步构建完整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体系,以及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体系;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国际循环方面,我国将进一步构建高水平开放体系,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构建国际经贸合作新格局。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方面,我国将进一步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紧密结合,努力形成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融合关系;将建立支撑双循环的体制机制和改革体系,促进土地、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同时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等。

 

疏通“双循环”,需要进一步打通金融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更好地支持经济民生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在地方谋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提高政府投融资的效益、选择哪种形式、如何匹配投资项目收益、风险及期限,是考验地方政府投融资能力的关键点。2019年,财政部发布的《关于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倡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与政府信用相关的金融活动,都属于政信金融的范畴。政信金融领域是一个开创性领域。由于基建和民生项目周期长,涉及资金量大,融资压力较大,地方政府通过政信金融能够灵活调动多方资金参与,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等多种渠道融资功能,提高民间资本和外资长期资本参与地方建设的热情。

 

作为国家鼓励的市场化融资方式,地方政府通过政信金融可以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地方政府通过合理的机制,调动政府以外的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政府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在法制化的保障条件之下,更有利于从顶层规划设计和产业链良性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介入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及民生改善工程建设,形成全套的设计方案,可以实现三赢。政信投资集团作为国内第一家政信金融集团,自2014年成立之初就投身于政信金融领域,通过7年的稳健发展、合规经营、规范操作,引领政信金融行业行稳致远。

 

从区域协调发展到城市群建设,从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对国家的远景蓝图有了越来越清晰的描绘。这也正是政信金融广为适用的领域,给政信产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更好地支持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良好的政府信用体制将充分发挥为市场保驾护航的作用,既是地方政府融资的“加速器”,更是广大投资人的“定心丸”。在良好的信用体制保障下,政信金融将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把“锻长板”和“补短板”统一起来,保持并增加长板的同时努力消除短板,通过改革、开放、创新等多管齐下发力,千方百计疏通“双循环”经脉,中国经济才能“气血充盈”,激发活力,行稳致远。

 

* 本文已刊登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主管的《新理财》杂志2021年5月刊(总第358期),由政信投资集团撰稿。

 

55.jpg

 

关于《新理财》

 

“新理财杂志社”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主管的国家级专业财经媒体,是集公司理财和政府理财于一体的综合性理财传媒旗舰。《新理财》杂志创刊于2003年,通过专业信息采集,第一时间权威发布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报道国内外财经热点及财税改革最新趋势,汇聚独家原创财经评论,为政府和公司财富管理者提供强大理论支撑与实践分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