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一届政府在上任后,经过一个多月的酝酿,外交上对于中美关系有了不同于上届政府的定位,关键词为“不寻求对抗”“合作竞争”“在任内不会让中国超过美国”。对此,我们可以解读为,未来在关键领域的竞争会持续甚至加剧,尤其是科技领域,美国会持续对中国“卡脖子”。

 

图片1.png

 

在中美高层战略论坛上,面对美国的“咄咄逼人”,中国亮出“硬刚”立场。可以说,疫情显露出美国的“底色”,“竞争与合作”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应对策略。政信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何晓宇认为,两年来的博弈,中国经济发展步伐更加自信。

 

中国不仅制定了应对挑战的“双循环”策略,而且在长板领域会继续加强。过往20多年的“基建强国”已经为经济发展打好了“底子”,“十四五”则是继续“补短板,强长板”,夯实基础,提升各方面竞争力的新五年。

 

透过“十四五”的发展新格局,从乡村振兴到新型城镇化、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到“四极”都市圈、城市群建设、从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对国家的远景有了越来越清晰的描绘。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是高质量发展,吸收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实现国家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高速化。这背后都是政府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总投资人对全盘经济的主导作用。

 

图片2.png

 

虽然美国的基础设施大多建于20世纪中期,部分设施陈旧,但整体竞争力仍然强于中国。比如美国全国有2万多座大大小小的各种机场,形成了巨大的航空交通网,而中国只有600座军用和民用机场。美国航空业的发达,与美国的人口分布、地形地貌等密切相关。

 

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美国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排名第13名,低于美国的总体竞争力排名(第2名)。而分项中,铁路密度、供水可靠性、电力损耗分别排名第48、30、23位,拖累了美国整体的基础设施建设排名,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集中于1960年之前,部分基础设施陈旧。近年来,美国一些公共基础设施受损导致恶劣后果的事件不断发生,比如年初得克萨斯州寒潮大雪导致长时间大面积断电断水,这给企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损失。

 

根据近期美国拜登政府公布的基建计划,美国未来8年将投资6210亿美元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修复和更新高速公路、桥梁、港口、机场、轨道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其中,1740亿美元将专门用于发展电动汽车市场,在全国建立50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美国拜登政府还提议投资5800亿美元用于振兴制造业、研发创新与劳动技能培训,4000亿美元用于改善老弱病残者护理服务,1000亿美元用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800亿美元将投入住房改善、学校设施更新、电网基础设施改造、清洁饮用水和废水处理设施改善等领域。

 

基建投资往往具有乘数效应,理论计算占GDP 1%的基建投入就有望在首年促进1.5%的经济增长,在未来四年促进3%的经济增长,提供至少百万个就业岗位,而且该效应在经济衰退期间会进一步放大。

 

时代已经今非昔比,由于当前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一些“低端”产能早已不在美国本土分布,想通过基建产业带动就业,尤其是当前“铁锈地带”的生产重启,绝非易事。美国已经成为金融资本控制的国家,工业资本多数集中在高端制造业。

 

拜登政府认为,“如果不搞基建,更会输给中国”。美国拜登政府希望通过增加海外美企税收,刺激这些企业增加在国内的投资,从而带动制造业回流,但美国联邦企业的企业所得税也将从目前的21%上调至28%,这对于海外企业来说仍然没有吸引力。前总统特朗普直言,“为获得基建资金,将税率从21%提高到28%,会把美国的数千家工厂逼走海外,让美国人丢掉数百万个工作岗位。”

 

从全球分工的比较优势理论来看,美国本土生产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没有竞争优势,这种优势对比包括人工成本、技术工人生产技能和技术成熟度,以及对环境带来的威胁等。这点从纪录片《美国工厂》中可见一斑。前总统特朗普认为,此举将会“把数千家工厂、数百万个工作岗位和数万亿美元送到海外,是送给中国的一份大礼。”

 

图片3.png

 

从2018以来,美国发起的贸易战、科技战、意识形态等招数已经悉数登场。意料之外的疫情又给双方增加了巨大的不确定性,然而在现实面前,所有这些招数都像“铁锤打在了棉花上”。从经济角度来看,以当前在基建产能、设计以及建设成本等角度来看,中国具有潜在的巨大比较优势。

 

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1年一季度经济增长数据:GDP同比增长18.9%,环比去年四季度0.6%,比无疫情时期的2019年一季度高出10.9%;其中2020年商品出口额创历史新高,增长4%,2021年一季度商品出口同比增长38.7%。中国与RCEP国家、欧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均出现大幅度增长。2020年,对美出口增长8.4%。在疫情和遏制双重夹击下,中国经济数据依然亮眼,展现了极大的经济韧性。

 

美国拜登政府的“以基建带动就业的计划”理论上很美,容易赢得普通选民的支持,但是在资本逐利和高度市场化的美国,想达到预期效果,绕开中国产能、中国制造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中国当前领先世界的桥梁建造技术、高铁技术、5G通讯技术、交/直流特高压技术等基建领域的技术造就了“基建狂魔”的中国,如今中国通过扩大对外投资已经将这些技术输出到全世界。这是中国今天与美国谈判的重要砝码,世界对中国的需求是其内在驱动和我国基建优势的结果,遏制难以奏效。

 

一些大型的公共基础设施修建时间周期长,回本速度慢,因此很多企业都不愿意承担这个风险,那么只有国家承担。从政府职能的角度来看,中美两国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和产品属于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都是用纳税人的钱来投资建设,不同的是中国“十四五”规划已经开启,追求高质量发展、发展新基建已成全民共识,而美国基建促进就业计划还在两党利益的博弈中。

 

从特朗普时期到拜登新政府,想通过一招“卡脖子”已无可能,中美战略博弈经历几个回合后,中美关系将进入“竞合时代”,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