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将成为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基建不仅将催生一批新的先导产业,而且会从根本上颠覆传统产业的投入要素、组织模式和商业形态,推动人类社会迈向万物互联、人机智联的数字时代。“十四五”时期,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谋划新基建的总体布局、明确发展路径,进而培育产业生态,是推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强有力支撑,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在政策选项。

 

新基建是什么

 

基础设施是支撑经济社会运行、优化资源配置、带动产业发展、提供泛在服务的关键要素,但基础设施的内涵、外延并非一成不变。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蒸汽时代”将公路、铁路、航运等交通工具作为基础设施;19世纪中叶,“电气时代”将电网、油气管网等能源工具作为基础设施;20世纪下半叶开始的“信息时代”,则把互联网作为关键基础设施。

 

当前,新基建是围绕数据要素感知、传输、存储、运算等流程,涉及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固定宽带、重大科技设施等领域为重点,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升级传统基础设施,致力于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新一代基础设施体系。

 

发展新基建具有重要意义

 

在“十四五”时期建设发展新基建,既是应对疫情不利影响和逆全球化趋势的重要手段,也是服务国家宏观战略、提高创新策源能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有效路径。

 

第一,新基建是服务国家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基建则成为重要抓手。首先,新基建可以扩充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市场需求、增加就业、盘活存量、稳定金融,利用资本回报期望偏低的结构性机遇进行逆周期调控,发挥投资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恢复“投资马车”的强劲动力。其次,新基建不仅可以有效盘活存量资产,确保建设成果进一步优化升级,更可以“补短板、锻长板”,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最后,新基建有助于国家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精准灌溉”各个区域,各地政府通过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研究,可有效提升政府现代化治理能力,也为国家推动政策精准落地、提升政府效能提供了经验。

 

第二,新基建是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强调运用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赋予传统基础设施科技的内涵,是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从供给端来看,在科技产业革命加速、全球经济格局变革、世界治理规则重构等因素的推动下,新基建可以打造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产业集群,集聚数字优势要素,促进数字经济高速发展。从需求端来看,新基建可推动市场内部运行流程数字化与生态化,智能化匹配消费端个人需求,向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同时,基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支撑的新业态新模式也逐步实现从“由无到有”的低质增长,过渡到“从有到好”的高质量升级阶段。这意味着新基建可有效从制造端、消费端双边发力,基于生产层面不断迭代提升科技水平,从而输出应用端得到高效的应用与产品,进而提升知识产权储备,提高专业服务能力,强化全球产业分工链条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三,新基建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新基建投资金额大,对相关产业带动效应强,依托新基建的布局和高标准建设可提供丰富的产业场景供给,形成具有较强特异性和竞争力的核心优势,从而增强基建稳增长的传统属性,还可以助推创新和拓展新消费、新业态、新服务模式。一方面,以推进新基建为契机推动区域与产业体系现代化、发展融合化、全面智能化与深度工业化,可形成“从核心技术到应用场景”“从技术研发到商业模式”的良性循环,推动数字化产业壮大和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发展,进而形成产业融合与互联的新生态。另一方面,围绕优势产业合理设计新基建的发展布局,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可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也可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确保传统优势产业持续增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成为带动本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新动能。

 

第四,新基建是维护网络空间清朗安全的必然要求。新基建与传统基础设施的本质区别在于新基建拥有安全性指标可量化设计、安全性标准可验证度量的特性,对于内生安全的需求存在于建设周期的全部阶段,是保障信息化空间有序运行、保障基础设施稳定的必要需求。首先,新基建将确保政府服务活动、政策贯彻落实方面紧密配合,网格化、精细化社会治理工作,最大限度防范风险。其次,新基建可以发挥对重大风险的发现、应对与反馈的作用,充分发挥网信及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保障网络社会平安稳定。最后,新基建将与公安、应急等部门深度融合,不断拓宽资源、数据、创新手段,攻克网络管控与网络信息化难题,实现非法行为发现、监测、追踪,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危害。

 

新基建在“用”不在“建”

 

新基建应按照“多元参与、持续迭代、因地制宜、安全可控、制度创新”的建设思路,强化运行保障体系建设,确保新基建的最大经济社会价值在于“用”,而不在“建”。

 

第一,以多元参与凝聚社会合力。从投融资角度来看,新基建催生的业态多样,数字化程度、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投资比重各有不同,因此,传统以政府为主导的建设模式很难满足市场需要,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强化投融资主体的多元化。在此背景下,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建设的发展路径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主要负责规划布局、搭建完善监管框架、推动示范应用、支持基础创新,而企业市场力量则需要精准投入、合力建设、有效产出。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充分依托领军企业布局建设,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创新生态能力支撑以及政府采购支撑等手段,通过扶持和依托领军企业来加速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以持续迭代保持技术领先。与传统基础设施普遍超过20年的使用年限不同,当前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更新迭代速度较快,功耗、容量、速度等技术指标日新月异,多数设备技术领先周期仅为3~5年。例如,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的商用起始年是2008年,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商用起始年相差6年,4G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商用起始年相差5年,时间间隔越来越短。另外,受建设成本因素影响,部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跟不上急速增长的应用需求。在此情况下,新基建应统筹把握国家发展战略、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的共性与特性,以“产业生态”“应用生态”“同频共振”为契机,结合本土实际,积极探索,实现数据作为核心驱动因素的全新生产方式和产业协调方式,强化产学研合作,持续引入全球先进科学技术,进行战略性、长周期的研发投入,秉承“规划一代、研发一代、推广一代”的原则,持续开展技术研发与迭代升级,提升应用端的场景匹配度。

 

第三,因地制宜实现统筹协调。新基建涉及范围广、周期长,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各主体,推动全面布局,实施统一部署。首先,要统筹形势需求与发展基础,响应国家数字基础设施宏观规划部署,既要聚力发展最具诉求的领域,打通产业发展各环节,也要结合地区发展基础,有序推进前提性、优势性、带动性和保障性等任务。其次,要根据行业特征,提前谋篇布局,循序渐进推动新基建发展,既要稳扎稳打也要明确阶段发展特征。最后,要考虑地区特点与空间布局。统筹形势需求与发展基础,在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的同时,准确判断发展形势,把握发展时机。同时还要考虑地区特点与空间布局,兼顾各地差异性,包括中央周边、沿江沿海等地理位置,以及能源供给、技术支撑、人才人力保障等情况,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特殊性,分步骤、有顺序地推进新基建。

 

第四,以软硬并举实现安全可控。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数据信息作为处理对象的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其推动和支撑的网络经济,是与实体世界相对应的虚拟世界,因此在建设应用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网络安全、数字安全的重要性,从硬件基础、软件支撑、管理保障等方面统筹建设与安全齐头并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新基建体系。基础硬件指的是服务器、存储、路由器、交换机等核心硬件。软件包括基础软件和安全软件,其中,基础软件指操作系统、办公套件、数据库软件、大数据处理框架软件等,安全软件指的是防火墙、入侵防御、DDoS防护、漏洞扫描等,这三点是实现网络安全的基础保证。而管理保障则主要包括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建设管理与安全运维管理等。

 

第五,以制度创新实现有效运行。新基建涉及面广,涵盖领域较多,单凭一部门、一地域建设服务无法保障其有效运行,应统筹建立协调管理模式,构建常态化运营机制。一是建立新基建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共建共治共享,推进各单位间加强合作交流,持续推动各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的合理适度、相互协调,实现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加强各数字基础设施主管部门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明细投资建设运营流程规范,加强有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贯彻落实。三是做好上下各层级之间的对接交流,加强跨域协商合作,促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四是要建立覆盖新基建全生命周期和全领域的标准体系,进一步形成统一接口,确保系统和数据互联互通。五是探索建立客观指标为主、操作性强,聚焦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的全面、统一、高效的指标评价体系,以此推动新基建发展。

 

总工点评:

 

新基建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承担着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如何真正发挥其在促进经济转型、融合创新方面的作用,而不是成为新一轮简单基础投资,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