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渐进尾声,中央公布了酝酿已久的“十四五”规划,中国的“五年规划”建设师从苏联,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中国运用后,成为指导国家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战略部署和宏观指导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其对于国家长期的发展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年规划能够成功成为指导中国社会经济全面进步的纲领性文件,得益于中国特色的体制优势。中央制定五年规划的大纲,各地根据大纲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发展目标和计划,避免偏离“主航道”和发生‘掉队’的情况,全国形成发展的一盘棋。通过多个五年规划分布实施,核心目标都是指向“共同富裕”,这是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特色之一,同样也是因为这一特色解决了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数次“经济危机”。

 

从1953年国家正式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规划到2020年制定新的十四五规划,可以清晰地看出国家发展的步伐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时间分水岭,过去的30年中,我国一直摸索国家向前发展的正确道路,缺乏经验所以难免走弯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再纠结于姓“资”姓“社”的困惑,而是以“三个标准”来判断模式、道路的对错,积聚在整个国家民族内在的创造力被激发出来。

 

通过历年五年规划的纲领,我们可以看出,在解决了所有制问题、经济体制问题、分配制度问题这三个核心问题后,中国经济如同插上了翅膀,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都迎刃而解,综合国力一步步提升,在40年里实现了200多倍的增长。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因为自身具备的这些硬实力和软实力,中国应对外部挑战越来越自信,而政信的力量也正在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软实力。这种软实力既来自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也来自于政府公信力的大幅提升。这种软实力成为国家前进路上撬动巨大社会能量的强大杠杆,尤其是在解决重大疑难问题的时候,如2020年的“世界抗疫大战”中表现地淋漓尽致。

 

下面我们带领大家回顾一下国家从1953年到2020年期间的十四次五年规划。

 

新中国建成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国家发展的工业化基础。

 

图片1.png

第一批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

 

图片2.png

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建成通车(苏联援建)

 

建成后工业建设的“二五”计划(1958-1962)

 

目标: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

 

基本任务: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一五”增长1倍左右,国民收入比1957年增加50%。

 

由于实施过程中的巨大波动,“二五”计划实际上分成 “大跃进”和“调整”时期两个阶段,经过三大改造基本确立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图片3.png

“大炼钢铁”运动

 

战备竞赛的“三五”计划(1966-1970)

 

目标: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

 

成果:这一时期国防科技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发射了第一颗科学试验卫星。

 

“三五”计划完成情况并不理想,完成率只有36%,但基本完成率达72%,完成百分数的均值为104%。

 

图片4.png

 

图片5.png

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科学试验卫星

 

冷战时期的“四五”计划 (1971-1975)

 

目标:中央两次修改“四五”计划的高指标,逐步调整了以战备为中心的战略,开始强调经济效益,注意沿海和“三线”地区并重,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进入收尾阶段。

 

1975年“四五”计划得到了基本完成。

 

图片6.png

内燃机车

 

良性发展的“五五”计划(1976—198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经济处于全面调整时期,“五五”计划指标相应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随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改革开放的开始,文革的错误得到系统纠正,经济迎来了希望,在过渡中酝酿了改革,国内经济由社会动荡向良性发展艰难迈进。农村开启分配制度改革,城市开启国有企业改革,长期积压的生产力得到释放。

 

图片7.png

 

图片8.png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活力开始迸射的“六五”计划(1981-1985) 

 

“六五”计划进一步解决文革遗留的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取得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通过发行国库券筹集建设资金,掀起一波购买国库券的高潮。

 

“六五”时期的国民经济增速高达10.7%,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接近原计划的300%。社会总产值增长率为11%,完成275%;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为10.8%,完成270%;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为11.7%,完成293%;国民收入增长率9.7%,完成243%。198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达2067亿元,完成计划值的242%;出口额809亿元,完成201%;进口额1257.8亿元,完成278%;外汇储备新增39.4亿美元。基础建设投资3410亿元,完成148%;新增铁路通车里程2200公里,完成106%;新建电气化铁路2500公里,完成100%;新增港口吞吐能力0.94亿万吨,完成94%。

 

图片9.png

 

图片10.png

国家财政恢复国库券发行支持国家建设

 

国际环境动荡中的“七五”计划(1986-1990)

 

基本任务:使改革更加顺利地展开,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

 

“七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为7.8%,完成计划的104%,但通货膨胀率高达10.6%。在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下,“七五”计划的完成情况不尽理想。

 

图片11.png

国企改革进入第二阶段

 

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八五”计划(1991-1995) 

 

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为标志,打破了“姓资”、“姓社”问题的思想枷锁,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关系,确立了对外总体开放的格局。

 

八五期间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的三大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此后,生产力得到极大地激发和释放,社会物资和财富在短期内迅速增长。

 

“八五”期间GDP年均增长12%,外贸额年均增长19.5%,人均收入大幅增长。

 

图片12.png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

 

全面完成第二步现代化目标的“九五”计划(1996-2000) 

 

主要任务: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200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1997年比预期目标提前3年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九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8.4%,完成105%。

 

全球化背景下的“十五”计划(2001-2005)

 

主要任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结束了长达15年的“入世谈判”,终于在2001年加入WTO,开启开放2.0时代。

 

“十五”期间,注重解决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更多关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更加注意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十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以上,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5万亿。

 

图片13.png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改革开放升级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十一五”规划(2006-2010) 

 

主要任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六个必须”原则: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越日本,稳居世界第二。

 

图片14.png

2008年成功举办国际最大型体育赛事--奥运会

 

基建开始发力的“十二”五规划(2011-2015) 

 

“十二五”期间,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积累的各种问题。十二五期间,国家充分调动各种财政、金融手段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高效、便捷的铁路网、公路网、航空运输网、城际铁路网、航道网逐渐形成。

 

2014年年末,铁路营业里程、公路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定期航班航线里程分别达到11.2万公里、446.4万公里、11.2万公里、463.7万公里,分别比2010年末增长22.6%、11.4%、51%、67.7%。特别是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突破1.6万公里,居世界首位。建设了一批跨流域调水和骨干水源工程。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卫星通信等设施建设加快,逐步形成了超高速、大容量、高智能国家干线传输网络;推动了三网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

 

成就卓著的“十三五”规划(2016-2020)

 

主要目标: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奠定基础。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有望突破一百万亿元,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标准贫困线下贫困人口清零,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十三五”规划期间,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成世界最发达的高速铁路系统、高速公路系统。

 

图片15.png

“十三五”期间经济总量增长34%

 

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的“十四五”规划(2021-2025)

 

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行动纲领。十四五规划关乎14亿中国人民的未来福祉,也将为全世界发展带来更多“中国机遇”。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体现高质量发展,发展成果惠及亿万人民。

 

图片16.png

“十四五”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在国家主导基建投资的浪潮之下,我们相信未来政信金融行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并逐渐成为支持民生发展的强大力量。

 

【编者按】作为国际政信金融深化服务专家及基建储蓄投资专家,政信投资集团将在快速发展的经济市场洪流中把握方向,精准定位,通过整合国家级院校资源及顶级智库资源,在政府主导的环境下,更积极的帮助地方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引入社会资本投入到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来,为我国政信行业稳健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文为中国政信研究院专家观点,由中国政信研究院独家授权整理并发布。)